童子軍與童軍教育

添加時間:2018-08-17      瀏覽量:0

 「子軍」是英語「 Boy scouts」的漢語意思。在中國,「 Boy scouts」除被譯成「童子軍」外,也有人將此譯為「童子警探隊」「童子斥堠隊」「童子義勇團」「少年團」等名稱,後來人們習慣稱之為童子軍」,現在逐步稱之為「童軍」。雖然當下有人指出,「童」與「軍」是一悖論,是與中國較長一段時期處於一種「救國」「造民」的社會歷史需要和擔當分不開的,但實際上在西方,也曾就「童子軍」是否是一種青少年軍事訓練組織展開過激烈爭論,其根本原因在於,童軍教育是將用於士兵訓練的scouting」(偵探術)進行了改造,轉而用於「兒童」的訓練所致。西方人「誤會」尚如此,中國人的「誤解」也就在所難免了。因此,為正確理解「童子軍」的內涵,我們還得從其意義演變的歷程上去做分析。

童子軍自20世紀初誕生之日起,就迅速向全球各個國家和地區傳播開來,並形成了一場全球性的童子軍運動。目前,童子軍已遍布全球210多個國家和地區,是名副其實的具有世界性影響的一種青少年組織。在童子軍誕生以前,「基督教青年會」與「童子團」早已成為兩世界性青少年組織,雖然童子軍從時間上說晚於以上兩大青少年組織,但是童子軍教育的原則和方法,不僅為「基督教青年會」和「童子團」所采納,而且也被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青少年組織所借鑒和仿效。童子軍究竟有何魅力,能吸引住不同國家青少年的興趣,且與「基督教青年會」和「童子團」並駕齊驅於世界各地?其中原因值得探究,也值得其他青少年組織學習和借鑒。#p#分頁標題#e#

 

童子軍在教育方面具有重要的價值,尤其是通過「假想」性的情景設置,保證了兒童在發育成長的過程中,獲得一種體驗性的經歷,他們在獲得實用知識的同時,對其「品性」等方面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這正如《教育原理》一書所指出的:童子軍組織的基本假設是純粹的假想,童子軍的漂亮服裝、他的「巡邏動物」或圖騰、他的秘密符號、他的「追蹤獸跡」都是屬於奇妙的但與文明生活的平凡現實不相符合的事實和思想的領域。但是,作為一名童子軍,他所學習的地理、幾何和自然知識卻是真正的科學;他所上的修身課不僅完全是嚴肅的,而且對他的品性起著強有力的和永久的影響;並且他正是從假想的環境中汲取智慧和精神的力量,這樣使他所學到的東西通常比他在學校裏從教師那裏得到的東西有價值。許多中學校長鑒於這個事實,大膽地把他們的低年級學生轉變為男女童子軍組織。以上論述說明,童子軍組織、活動會使人充滿無限的想象力,讓置身其中的兒童在獲得一些人文和自然科學知識的同時,還會學到學校教育所不能學到的東西——品性、智慧和精神等。正因如此,童子軍創始人貝登堡才宣稱,童子軍教育是學校之外的一種「補助教育」。

 

作為教育的童子軍,得到了教育界人士的高度贊譽。哥倫比亞大學的教務長詹姆斯·羅素曾給予童子軍教育高度評價。他說:「童子軍教育是對我們這個時代最偉大的教育貢獻,童子軍教育在設計上滿足了兒童的本能,在方法上適合了兒童的天性。」羅素的這一論述說明,作為教育的童子軍,其不僅具有劃時代的歷史貢獻,而且還遵循了教育學的原理,尤其是適合了兒童的本能與天性。為此,他還從童子軍教育製度、童子軍教育方法、童子軍教育的意義三個方面展開了專門論述最後,羅素指出:「若校長存心匡國,不任學生由中學而大學,由大學而專門,終日營役於班級,則此校長必須善用此製度,除此外,更無別法也。」這種說法雖有溢美之詞,但從一個側面說明,童子軍教育有其十分獨到的價值,它可以矯正中學和大學教育與管理所存在的弊端,並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鑒意義。然而,對於教育史上具有如此重大意義的一項變革,它到底在哪些方面滿足了「兒童的天性和本能」?其「適合兒童天性」的方法是什麽?比起當時的學校教育,童子軍教育是怎樣「匡正」其存在的弊端?面對諸如此類的問題,當前中國學術界對此做出全面和系統論述的文章和專著卻是寥寥無幾。由此可見,對於在教育方面具有如此重要意義的童子軍,長期以來卻沒有得到廣泛重視。正如南非納塔爾大學原校長 Malherbe所說,長期以來,人們只把貝登堡當作一名士兵或軍事人員,而幾乎不把他當作一位教育者來看待,所以對於貝登堡童子軍所包含的教育思想與方法的重視就顯得非常不夠,挖掘也不很深入。作為童子軍創始人的貝登堡,雖然他曾大量著書立說論述過童子軍教育,但其童子軍教育思想卻散落在他所寫的許多相關著作中,需要進一步總結和歸納。 Malherbe指出,貝登堡既沒有將他的教育思想歸納為教科書上的專業術語,又沒有將他推行的童子軍教育原則標準化為哲學術語。他對教育的首要貢獻,就是將自己的教育思想具體化為童子軍這種教育組織形式。因此,深入挖掘童子軍教育的思想來源,凝練和提升貝登堡童子軍教育觀點其主張,豐富和發展童子軍教育的思想內涵,也就顯得十分迫切了。不僅如此,在實踐方面,我們也需要通過總結童子軍教育發展的歷程,從中汲取經驗,用來指導青少年組織及教育工作的開展。因為在童子軍產生之際,剛好是歐美國家青少年社會工作研究和學說建立的初始階段,社會上出現了一系列青少年教育的研究成果。梳理和概括貝登堡如何借鑒當時的青少年教育實踐與理論,並將其轉化為能操作與應用的實踐經驗,不僅可以從理論上豐富和發展青少年的教育思想,而且能更好地從實踐上指導青少年教育工作和活動的開展。

 

童子軍教育在傳播發展過程中,為了適合各國國情,均被賦予了相應的民族特色。美國對童子軍誓詞規律的改造,使得童子軍教育更加具有美國特色,連英國童軍教育也受到影響,從而英、美兩國成了世界童子軍教育思想的策源地,並為其他各國和地區所仿效。

 

最開始的童子軍教育雖然在中國大陸成了一種「歷史的記憶」,但現在我國很多童軍教育、營地教育與各種戶外教育也融入了世界童軍的一些精華課程,以及在我國臺灣、香港和澳門地區,它卻是一種普遍存在的青少年組織。它們不僅與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童子軍組織建立起了密切的聯系,而且還多次參加世界和亞太地區童子軍大會。為加強大陸與我國臺灣、香港和澳門地區青少年之間的交流和溝通,深化對中國童軍教育的研究,了解和掌握童子軍教育的發展脈絡,在交往中理解彼此間的話語關切,對於增強交流的針對性與實效性,具有十分強烈的現實意義。

清末民初,童軍教育就已傳入中國,但長期以來,人們對於中國童子軍創始時間莫衷一是。由於當時中國處於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分裂割據狀態,所以中國童子軍教育也是「各自為政」,直到民國政府創辦童子軍,才結束了中國童子軍教育「任其發展」的狀況。「課程化」是中國童子軍教育一大特色,且自始至終貫穿於其整個發展歷程。